「兩階段封裝技術」重塑柔性鈣鈦礦電池結構,開啟可撓光電新時代
- Allen Li

- 43分钟前
- 讀畢需時 2 分鐘

低溫封裝創新,打破柔性光電瓶頸
在本屆 Energy Taiwan 展中,台鈣科研發團隊將正式發表最新成果—軟性基板鈣鈦礦太陽能電池(Flexi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此產品導入獨家 「兩階段封裝技術」(Two-stage Lamination Technology),透過低溫層壓與環狀密封結構,大幅提升電池的防水、防氣與整體穩定性,為柔性光電技術開啟新局。
雙層防護結構,兼顧氣密與結晶品質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雖具高效率與低製造成本潛力,但其對濕氣與氧氣極度敏感,一直是商業化的關鍵挑戰。此次發表的軟板版本,採用高阻水氣阻隔膜(Barrier Film)結合環狀封膠結構,顯著提升邊緣防護力,即使在高溫高濕環境下仍能穩定輸出。封裝過程控制於約 120°C 的低溫範圍,能有效維持鈣鈦礦層的結晶品質,同時降低能耗與材料應力。實測結果顯示,其光電轉換效率(PCE)已具一定水準,展現高穩定性與量產潛力。

輕薄可撓設計,導向多場域應用
軟板電池總厚度僅 0.85 mm 以下,具高可撓性與輕量特性,能自然貼合曲面或穿戴裝置表面,亦適用於建築整合太陽能(BIPV)應用。封裝材料在具備高氣密防護的同時,仍維持優異透光率與機械韌性。在嚴苛的 85°C/85%RH 測試條件下,電池展現長期穩定表現,其耐候性優於傳統單層封裝技術。
技術意涵,推進柔性光電商業化
此項成果標誌著柔性鈣鈦礦電池正式跨入商業化階段。兩階段封裝技術在氣密、防潮與量產可行性之間取得平衡,並可直接整合至現有模組生產線,降低製程門檻與轉換成本。在全球推動淨零轉型的趨勢下,該技術具備「可攜、可彎曲、可整合」的多場域應用潛力,尤其在穿戴式能源裝置、移動載具與曲面模組等領域展現高發展潛能。這不僅反映出台灣在封裝材料與製程整合上的研發實力,也為新一代綠能產品奠定關鍵基礎。

未來挑戰與技術展望
雖然兩階段封裝技術大幅提升了防水氣與壽命表現,但團隊指出,封裝製程的一致性控制、長期可靠度驗證與材料成本優化仍是未來關鍵挑戰。如何在維持高防護效果的同時,實現量產化與經濟規模,是推動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全面商業化的重要課題。


2025 Energy Taiwan 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
📆 時間:
10月29日-10月30日 ➤ 10:00-17:00
10月31日 ➤ 10:00-16:00
📍 地點:南港展覽館1館
📌攤位號碼:K0310
🔗預約參訪:請加入官方Line

近期熱門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