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單接面限制,台鈣科 4T Tandem 技術重新定義高效太陽能模組
- Allen Li

- 15小时前
- 讀畢需時 2 分鐘

4T Tandem(Four-Terminal)技術採上下雙層獨立輸出架構,上層鈣鈦礦電池(Perovskite Top Cell)負責吸收高能短波光譜,下層 M10 TOPCon 矽電池(Si Bottom Cell)則吸收低能長波光譜,達到光譜分工的最優化利用。
相較 2T 串接式結構,4T 架構讓兩層電池在不同電壓與電流條件下獨立運行,避免電流匹配損失(current-matching loss),同時維持各自的最大功率點(MPP)。這項設計讓電池之間的組合更具彈性,可依不同應用需求調整光譜吸收比例與電路配置。
材料與製程整合優勢
台灣鈣鈦礦科技的 4T Tandem 模組以M10 規格 TOPCon 電池為下層基底,具備高導電性與穩定結構,可承受鈣鈦礦層的沉積、退火與封裝熱應力。上層鈣鈦礦電池則採用高開路電壓的組成設計,並透過低損耗界面層與高透明導電電極(TCO)實現高透光率與低串聯阻抗,提升整體能量輸出。
系統級優化與應用潛力
4T Tandem 架構的最大價值在於其系統整合彈性。由於上下層獨立運作,工程團隊可依場域條件調整電壓匹配與功率輸出策略,無論是直流匯流、混合式逆變,或與儲能系統整合,皆能達到高能效利用。
在應用層面,該架構特別適合:
建築整合光電(BIPV):透光上層可作為創能窗或玻璃幕牆,兼具美學與能源功能。
車載與移動電源:高功率密度與輕量特性,適合曲面結構或車頂面板應用。
離網與農業光電系統:分層光譜吸收能提升不同時段發電穩定度,減少陰影損失。
透過模組化設計與可量產製程,4T Tandem 技術正逐步從研發原型走向工程實裝,為高效率太陽能模組開啟新一代技術平台。

穩定性、效率與量產化的平衡
4T Tandem 的開發不僅是效率提升,更關乎長期可靠性與生產可行性。台鈣科以量產導向的設計思維,將鈣鈦礦層沉積、界面工程、透明導電層與封裝工藝整合至既有產線架構中,確保在標準 M10 模組尺寸下仍具高良率與可重現性。未來持續改良式界面緩衝層,以延長壽命並進一步提升光電穩定性。
4T Tandem技術,不僅是效率的突破,更是光電整合架構的新定義。台灣鈣鈦礦科技以研發為核心,持續突破材料、結構與製程的邊界,為高效率太陽能的下一個時代奠定基礎。


2025 Energy Taiwan 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
📆 時間:
10月29日-10月30日 ➤ 10:00-17:00
10月31日 ➤ 10:00-16:00
📍 地點:南港展覽館1館
📌攤位號碼:K0310
🔗預約參訪:請加入官方Line
近期熱門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