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技轉型加速:國科會第18次委會聚焦淨零科技,鈣鈦礦太陽能技術吹響未來號角
- Allen Li

- 4小时前
- 讀畢需時 3 分鐘

2025 年11 月19 日,行政院所屬的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NSTC)於第 18 次委員會議中,正式提報「淨零科技方案(2023–2026)」階段性成果議案,標誌台灣在淨零碳排與能源轉型領域邁入關鍵里程碑。這場會議除了檢視方案第一期的推動進度,亦公布多項科技突破,凸顯台灣從政策架構、研究創新到產業應用的整體佈局正在加速。
政策架構:淨零科技方案定位與跨部會整合
「淨零科技方案(2023–2026)」為我國推動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的科技基盤計畫之一,聚焦「永續及前瞻能源」、「低(減)碳」、「負碳」、「循環」與「人文社會科學」五大領域,並由國科會聯合各部會共同推動。方案強調:以人為本、以終為始、布局未來、比肩國際,並強化技術落地應用與前瞻科技研發之鏈結。本次委員會議上,國科會科技辦公室執行秘書張振豪說明,自2023年計畫啟動以來,已透過跨部會協作、聚焦研發與應用場域驗證,為2030 年國家自定貢獻(NDC)目標提供科技支撐。
階段性亮點成果:科技突破加速落地
目前推動數項具有代表性的科技突破,包括:
在光伏領域,疊層式鈣鈦礦/矽基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突破 30%。
在氫能領域,電解水產氫(AEM電解器)能量效率達 75%。
在碳捕捉領域,有機金屬骨架(MOFs)作為碳捕捉劑,性能提升至約 2.5 倍。
此外,諸如廢磷酸鋰鐵電池低碳高值循環技術已具備產業鏈場域驗證的初步成效。

與鈣鈦礦太陽能技術的對接:產業化新動能
在此次成果中,鈣鈦礦太陽能技術為一亮點。由此看出,我國在新世代太陽能技術(如鈣鈦礦/矽基疊層電池)上的研發已具實質突破,並已納入「淨零科技方案」的實施框架。配合政府計畫制度、研究機構與產業協作,有助於推動從元件研發、製程開發到場域應用的整體鏈結。
在本次提案成果中,鈣鈦礦/矽基電池轉換效率突破 30% 亦被納入重點成果項目,充分顯示我國太陽能轉型與新材料研發已逐步進入量產前階段。

挑戰與展望:從科技突破到規模應用
國科會主委吳誠文強調,淨零科技已成為支撐台灣永續轉型的核心。政府未來會結合跨部門力量,一方面深化科技創新,一方面連結地方與社區,共同打造全民皆可受惠的淨零科技,強化整體國家氣候韌性。

資料來源:
近期熱門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