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追日計劃」,以建立分散式發電系統帶動城市能源轉型。截至2024年1月,台北市綠電累計容量已達78.95MW,為2014年的25.21倍。
台北市環保局局長徐世勳表示,透過新技術的導入,在高架道路隔音牆建立全球首座創能與儲能合一的系統,並在士林洲美社區建立大型的低碳示範社區,以及建立首座低碳綠能行動廁所,積極推動分散式發電系統。徐世勳指出,台北市每年的總碳排量為1084.88萬噸,透過「追日計劃」的不斷擴增,預期2030年會達到95000KW的累積容量。主要策略包括:
以市有房地的招標,在2030年設置22座市有地公民電廠
智慧電網的建置,將電廠納入電力整合調整規劃
每年持續編列預算460萬元,補助民間房舍
公私協力,推動建立民營電廠,邀請企業以CSR及ESG專案計劃參與加入
太陽光電的應用與成就
由於台北市的地理環境限制,傳統的大型太陽能發電場域難以建設,因此市政府積極推動可撓式太陽能系統的應用。這種太陽能板的優勢在於其輕便性和無需支架的特性,適合在城市環境中安裝。台北市的創新應用包括:
光儲合一的隔音牆:台北市環保局在建國高架橋下的大安區清潔隊瑞安分隊,打造全國首座高架橋隔音牆太陽光電系統,引光創電供橋下清潔隊空調、燈具使用。該系統可發電3.8KW,儲能容量5KWh,主要供應冷氣、變頻風扇及微波感應燈管等設備,顯示出在城市環境中利用現有基礎設施進行能源生產的潛力。
太陽能美學公廁:位於大安公園的公廁,該設施可發電1.3KW,儲能容量2.4KWh,展現了公共設施與可再生能源的結合。
創能儲能宮廟:與民間合作建立的屈原宮,該系統可發電8KW,儲能容量15KWh,並結合智慧供電系統,成為公私協力的成功案例。
首座低碳綠能公廁:可發電量為3.8KW,儲能容量為5KWh,免去停車怠轉發電造成的排氣與噪音汙染。
這些措施不僅提升了城市的綠電使用比例,還有效減少了碳排放,為台北市的能源轉型提供了實證基礎。
展望未來,台北市的「追日計劃」預計到2030年將累積達到95000KW的綠電容量。這一目標的實現將依賴於持續的技術創新及政策支持,尤其是在可撓式太陽能系統和儲能技術的應用上。隨著全球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視,台北市在太陽能、儲能、節能及IoT等領域的探索和實踐,將成為其他城市能源轉型的參考範本。透過這些努力,台北市不僅能夠有效減少碳排放,還能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質,實現綠色、智慧的城市發展。這些成果和未來的計劃顯示出台北市在面對能源挑戰時的積極態度和創新能力,為全球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活動資訊:2024 Energy Taiwan 四能並進‧邁向淨零
日期:2024.10.02(三)~2024.10.04(五)
時間:10:00-17:00(最後一日僅至16:00)
地點:南港展覽館二館4樓
展位號碼:S0124
加入官方Line帳號預約參觀:
參考資料:
近期熱門文章:
Opmerkingen